您好,今天是, 欢迎登录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薛挺教授团队指导本科生一作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

更新时间:2025-03-24 10:35:06点击次数:26次字号:T|T

320日,学院薛挺课题组指导2022级生物创新类实验班学生武子蘅在中科院1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实时影响因子7.9)在线发表题为“The membrane protein Dtp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film formation and stress resistance in foodborne Staphylococcus aureus RMSA49”的研究论文。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为常见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是引起社区感染及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此外,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重要的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尤其是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因其耐药性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抗逆境能力强等特性,是危害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重要风险。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干燥等胁迫条件下,部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如何通过部分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进而抵抗逆境条件实现存活导致在食品中残留,学术界报道较少,近年来课题组针对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逆性调控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金黄色葡萄球菌二三肽转运蛋白(DtpT)是MFS家族蛋白中的一员,先前的研究仅证实其作为膜蛋白,负责转运二三肽进入细胞内进行利用,本研究深入探求了Dtp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环境抗逆性的影响,发现其除转运二三肽的营养功能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抗逆性等一系列表型有重要影响。通过敲除DtpT蛋白,利用结晶紫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DtpT蛋白缺失后MRSA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明显下降,同时环境抗逆性也显著下降,转录组分析发现一系列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的基因(clfAclfBsdrCsdrDsdrE等)显著下调,证明DtpT蛋白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逆境条件下存活起到关键作用,提示DtpT或可作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防控的潜在靶点。

武子蘅为本论文的唯一第一作者,薛挺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0194)的资助。

武子蘅现为2022级生物类创新实验班班长,大一上学期末主动申请进入薛挺教授的分子微生物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学习与锻炼。武子蘅也是学院生物类创新实验班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印证,实验班开办15年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培养、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项目化、竞赛化、导师化“三化融合”的育人机制,85%以上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90%以上参加创新创业比赛,62%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荣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