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源昆虫生物学与创新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徐家萍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BmNPV p35 regulates apoptosis in Bombyx mori via a novel target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BmVDAC2-BmRACK1 complex”的研究论文。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是养蚕业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原,给养蚕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BmNPV侵染宿主家蚕的过程中,病毒与宿主相互调控网络尚不清晰。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家蚕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BmVDAC2)和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BmRACK1)与BmNPV互作。该研究通过荧光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和酵母双杂等技术,明确了BmVDAC2定位于线粒体上,并且BmRACK1与BmVDAC2相互作用。利用蛋白同源建模和计算机互作模拟明确了三者之间的互作用模式,即p35通过结合VDAC2与VDAC2-RACK1复合物互作。
该研究明确了BmRACK1和BmVDAC2存在互作,探讨了BmNPV抑凋亡蛋白p35和VDAC2-RACK1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揭示了p35-VDAC2-RACK1三元复合物通过抑制cyto c释放来调节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杆状病毒与宿主互作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生命科学学院徐家萍教授课题组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祝林宝为第一作者;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世火博士和徐家萍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2947、32202751)和安徽农业大学家蚕创新利用团队(ANRC2019032)的资助。